
杨和亭,1910年7月1日生,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杨家园子镇人。曾名善谦。字和亭,号益斋。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1927年夏参加革命,在学生自治会工作。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7月至1955年1月兼任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妇委会书记。1952年11月至1955年6月任中共甘肃省委常务委员。1953年3月至1955年1月兼任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5月9日因病在西安逝世。
在杨和亭的革命生涯中,有几件事令人难忘。杨和亭本来文化程度也不高。1943年2月组织上任命他为绥德专区副专员,管民政也管教育。当时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赶不上形式发展的需要。1942年底,中央明确规定生产和教育是边区两大中心任务,又以生产为第一位。1944年春天,绥德分区召开了一个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方针和改进教育工作。绥德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结合’的口号:即教育要同劳动结合,教育要同社会教育结合,教育要同政府结合,教育要同家庭结合。这年,边区国民教育的领导者徐特立和教育厅,在延安发起召开国民教育问题研讨会。杨和亭代表绥德去参加会,新华社记者来采访,杨和亭就把绥德的‘四个结合’的经验作了介绍。不久,《解放日报》以‘绥德国民教育大革新’的标题,报道了绥德的经验,引起了毛泽东和徐特立的关注。他们都非常重视老百姓和基层的教育经验。后来毛泽东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针,徐特立提倡教育同实际相结合,提倡人民自己教育人民,提出教育与科研、经济相结合的办学方式。这些都是从群众中来的。杨和亭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提出政策,解决问题。不断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和经验,不断从实际中吸取营养和经验,又不断从党的集体智慧中提高认识,做出正确的决策,在工作中加以坚持,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思想作风的具体表现。
杨和亭一生中,最难忘的,也是最精彩的要算是在1947年之1948年在陕北老区土地改革中的历史经验。这是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决反对“自以为是”的思想作风的光辉实践。他由于革命斗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坚持“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宗旨,同绥德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一刻也不离开的鱼水关系。正如习仲勋同志提出过的一个朴实的口号,叫做“把屁股端端正正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在大生产运动和劳动英雄运动中,为在绥德贯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培养了劳动模范刘玉厚、四十里铺的劳模汪呸应、吉镇的王德彪、工人模范郝玉亮、绥德的防治劳模刘老婆等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