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十一年,他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烈士英灵;十一年,他见证了神木烈士陵园从最初的小陵园变为如今的“公园式”陵园;十一年,他用自己的心血为陵园铺设了平坦路,栽种并照顾了众多树木。
十一年,他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烈士英灵;十一年,他见证了神木烈士陵园从最初的小陵园变为如今的“公园式”陵园;十一年,他用自己的心血为陵园铺设了平坦路,栽种并照顾了众多树木。他就是神木烈士陵园忠诚的“守陵人”——康拖胜。

“正是有了他们伟大的贡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康拖胜1982年当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最为艰苦的老山前线,作为139师炮兵团的一名炊事班班长,他亲历了残酷的战争。提起往事,现年51岁的他依然历历在目。
“记得有一次,连里早餐吃馒头,馒头刚出锅,战士们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敌军飞机突然来袭,炮弹疾风骤雨般落下,有一颗落到了我身边数十米处,眼睁睁地看着一名战士被炸飞,他才19岁啊。”
忆往昔峥嵘岁月,康拖胜说:“正是有了他们伟大的贡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谈话中,我们了解到,长眠于此的是为神府革命做出贡献与牺牲的30名先烈,虽然目前只有30座烈士墓碑,但实际上神府革命烈士远远不止这个数目。神木人民为了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李光亮馆长介绍,从抗战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神木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800多名。
“我愿意守着这份清贫,陪着这些英烈忠魂”
1987年,康拖胜复员回到了家乡神木,被分配到县服务大楼工作,后来随着经济改革,服务大楼被取消后,他被分配到了革命烈士陵园工作,成为了一名墓地管理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1年的“守陵人”生活。

墓地管理员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每天抬头看到的是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低头看到是一座座烈士墓碑,圈在这个院子里,生活里除了为烈士们擦洗墓碑,修剪院子里的松柳后,便就是打扫打扫卫生。

但康拖生耐得住寂寞,十一年来,他每天准时到院,擦洗墓碑,修剪林木,日常维护工作他一一做完。每周,他还会和单位其他同事一起对整个陵园进行大扫除一次,每逢清明节前,他都会仔细为30座烈士墓碑描清字迹。待到清明时节,许多领导干部、军人、中小学生、社会各界人士都会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神府革命根据地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这时候,他负责整个活动的秩序安排,喇叭音响,水电管理。

如今,一家四口,全靠他的工资生活,“我倒也过惯了清贫日子,其实想想,与为祖国牺牲的烈士们相比,这又能算得了什么?”老康说。
李光亮馆长是这样评价他的,“老康工作负责,军人气质浓厚,为人实诚,是一位好同志。”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很高兴我有了接班人”
如今的神木,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精神生活匮乏,缺乏精神追求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烈士陵园其实不应该仅仅是一座普通的陵园,它应该成为人们寻找革命精神的窗口,成为时代精神的阵地”老康说道。革命精神需要传承,需要更多像康拖生这样守护陵园的人,他们看守的不仅仅是一座陵园,更是整个神府革命精神。

去年,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新进了一位年轻的讲解员——邱荣。她也曾在西安武警总队当过两年的兵,被分配到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工作,邱荣无怨无悔,“干一行,爱一行嘛,更何况我本身当过兵,对革命先烈更是别有感情。”
邱荣的到来,使得老康大大松了一口气,守护革命精神有了接班人,他心里的一颗石头总算掉了下来。“人总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现在的时代其实更需要革命精神,有邱荣这样的年轻人来接我的班,我十分高兴。”
笔者手记:老康已经在烈士陵园工作了十一年,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烈士陵园内的每个角落,这所11638平方米的陵园里每一处都有着他的身影,春华秋实见证了他的事业,夏雨冬雪印证了他的忠诚。清明节就快到了,今年,让我们去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的同时,也记得向康拖胜、李光亮、邱荣这些为我们守卫革命精神的守护者们问好致敬。
作者:杨高荣 张李东